\( ̄ε  ̄")/ 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Nobody does it like wrzpdy

7.04.2008

娘有奶之外

  四川江油市/民/警蒋晓娟,在5·12汶川地震后的救灾工作中,义务为受灾婴儿喂奶,事迹动人。她被公案部授予二级英模,被中组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,接着又被江油市镇府破格提拔为市公案局副政委。蒋晓娟的被褒扬被提拔,说明人们都承认一条普世价值:母爱是伟大的,乳汁是宝贵的。
  另一方面,“有奶便是娘”这句俗话,在民间却是一直当作讽刺的。老百姓显然认为,单是有奶水,给饭吃,并不是当娘的全部本事。要想当娘,另外得有一些条件。
  当然,我党一贯宣传“有奶便是娘”,所以就会有生存权便是仁权、中国镇府一贯重视仁权的说法。某位大嘴巴前部长曾说西方人不懂仁权,因为他们没挨过饿。“我挨过饿,我懂仁权”——只是部长同志忘记补充了,他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挨的饿,而那场死人无算的三年大饥荒,本是伟光正英明领导出来的。党妈妈其实有过长期奶水不足甚至干脆无奶的记录。
  这种“有奶便是娘”的主旋律宣传,说来还有点科学基础。
  五十年代初期中苏蜜月期间,苏联的理论大量介绍到中国,巴甫洛夫(Ivan Petrovich Pavlov)条件反射学说风行一时。兄弟读过的山乡中学,图书馆里居然也有几本那时出版的科普介绍。一个典型的实验,是由某位实验员来喂狗。狗通常要见到食物才分泌唾液,但是,实验员多次给狗带来食物之后,见到他的人影,狗就开始分泌唾液。
  在美国心理学界,相应的流派称作行为主义(Behaviorism)。受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,行为主义相信:人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;重复地施以相同刺激,次数足够多了,这种反应就会成为某种稳定的人类行为。英语里甚至还有个词组,“巴甫洛夫的狗”(Pavlov's dog),形容那些不会动脑筋、只会跟着刺激走的人。
  由此推理,多吃几次党妈妈的奶,同时调教适当,就可以形成一见党妈妈必定眉开眼笑的行为模式。
  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界近三十年,直到五十年代中期,才受到致命实验打击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制作了两个“猴妈妈”,一个是用铁丝绕成的空心框架,奶头处接着奶瓶;另一个覆有绒皮。小猴肚子饿了,会去铁丝“妈妈”那儿吃奶,但别的时间都喜欢待在绒毛“妈妈”身上。特别在受到惊吓的时候,他们总是躲到绒毛“妈妈”背后。这一实验表明,生物的行为,有一些先天的、由基因决定的成分,并不是“有奶便是娘”的后天逻辑所能充分解释的。
  那么,除了吃奶之外,为了开发基因里的各种可能性,母亲还该做些什么呢?举个例子。八十年代中期,语言学家调查了英国、瑞典和俄国的“妈妈语” (Motherese),发现三国的女人都会用很夸张的声调对婴儿发出A、I、O三个基本元音,使婴儿的听力有一个较大的“元音三角区”,从而将来能学会辨别较多的语音。儿童的学习是分阶段的,心理学和语言学称之为“学习窗口”(learning windows)。“元音三角区”的形成窗口在出生至六个月之内。这段时间内,母亲(和别的女性)向婴儿所表达的爱声,对婴儿是否能在一岁左右开始说话,有很重要的影响——而语言能力又是人生竞争的决定性能力。
  兄弟十二、三岁开始扮酷装男人时,见到女同学抱着亲戚家的孩子,摇头晃辫子地叫,“宝宝啊(A)——,笑笑呢(I)——,好看喔(O)——”,觉得很可笑,女孩子就是这样嗲溜溜的没出息。语言学课上听了教授的讲解,却不由额手称庆,庆幸自己出生在乡下大家庭,母亲之外,村子里还有一大帮婶子嫂子堂姐姐。
  之所以要举语言的例子,是因为语言能力已成为人和动物的最后分界。孟夫子说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。”人和动物的差异很小,但这几希者到底在哪里?人们曾经认为,能否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分界,但后来在野外观察到了黑猩猩会用石块砸核桃。于是人们提高标准,将能否制造工具作为人猿之别,但不久就发现黑猩猩会用一定方式折断树枝,形成尖端,并捋去枝叶,当长矛用。人们曾经认为,是否具有自我意识,可认作人和动物的分界,但在实验里,黑猩猩会对着镜子,试图擦去实验员画在他脸上的红点,说明他认得出自己。人们曾经认为,动物没有可以传承的文化,却在非洲发现,一群狒狒,当成年男性吃了旅馆垃圾桶里的食物悉数得病死亡后,在女性带领下,他们构建了一个和谐社会。这个社会还能驯化后来入赘的男青年,将本社会的特质传下去。人类设想的种种分隔人兽之墙,一座一座倒下去。现在,只有语言能力还有争论,许多学者仍然顽强地把守着这条线,不许动物越界。
  今年2月里有份研究报告,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(PET scan),研究者首次发现,黑猩猩具有和人类大脑语言区域类似的构造。人兽间隔,似乎又小了一点。不过,到目前为止,我们仍然可以认为:没有公认的证据表明动物也有语言能力,语言是人之为人的那一点“几希”。而这点“几希”的个体实现,需要母亲的引领。
  有的科学家走的更远。华盛顿大学(西雅图)有位研究者写了一本书,《艺术与私密:艺术是如何出现的》(Art and Intimacy: How the Arts began),算是人类学和艺术史的双重名著。她认为艺术起源于母亲跟孩子的对话和游戏。人类学通常将葬礼和佩戴饰物(艺术)的出现作为文明开始的两大标志。艺术需要抽象思维,而人一旦开始操作抽象符号,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就大幅上升,我们人类就奔上了文明的正道。
  娘有奶之外,最重要的是教孩子讲人话。某些只给人吃饭、却不许他发展表达能力的组织和团体,如果还要厚颜地自比于“妈妈”,那实在是对人类母亲的无耻亵渎。

没有评论: